最大的一棵墙头草就是郑国,此次大战,郑国把自己的所有部队都交给楚人指挥,编入楚左师,结果被二狐吃了个精光。手上已经没有牌面可打的郑文公姬踕只好低三下四地向曾经被自己调戏过的姬重耳求饶,请求和晋结盟。郑国地处天下要津,国力中等,郑国对各大国的态度是大国称霸的政治风向标,郑国投晋,标志着姬重耳霸业的彻底完成。
毫无疑问,城濮之战最大的赢家就是姬重耳,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军事角度自不必说,楚军已经被打残,短时期内难以恢复争霸。
从政治角度看,在晋国国内,姬重耳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晋国内部再无人敢捋重耳之缨;在中原文明圈内,晋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原先附楚的曹、鲁、卫、郑都拜在姬重耳膝下。
不过,要想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还有一道手续要办,就是必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否则就是野霸王。姬重耳自然知道其中轻重,五月十日,姬重耳把在城濮之战中俘获的楚军俘虏千人,带甲的战马百乘献给周襄王姬郑,在周天子的面子越来越不值钱的时候,姬重耳给足了姬郑面子。
政治买卖,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姬重耳需要一张由周天子亲自盖章的称霸文书,吃人嘴短,姬郑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两天后,姬郑以周天子的身份号令天下,策命晋侯姬重耳为侯伯,也就是天下的诸侯长。同时,天子赐晋侯大辂之服、戎辂之服,赤色弓一只、赤色箭百枝,黑色箭千支(象征晋侯可以代天子讨伐不臣),并虎贲甲士三百人。
最让姬重耳有面子的是,周天子按宗室辈分,当着天下人的面,叫了姬重耳一声叔父,“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即位之后,姬重耳在江湖上的名望还不算很高,所以行事说话都比较谨慎。自城濮大胜后,姬重耳的自信心迅速膨胀,特别是天子承认他是天下霸主之后。
这一年的冬天,狂妄自大的姬重耳竟然以诸侯的身份,召周天子参加由晋国主持的温(今河南温县)的诸侯盟会。姬郑当然知道这于礼不合,甚至连孔夫子知道这件事情后都指责姬重耳“以臣召臣,不可以训”,但现在姬重耳的拳头硬,姬郑不敢得罪这个叔父,只能低三下四地去给叔父撑脸面,不过至少还能捞点车马费。
姬重耳确实很狂妄,但他有资格这么做,在任何时代,枪杆子都是老大。
二三 秦穆公:拉开统一大幕第一人
说到秦国,人们首先会想到“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实际上秦能灭六国统一,功劳并不是嬴政一个人的。如果往前推算,秦昭襄王嬴稷、秦惠王嬴驷、秦孝公嬴渠梁都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夯实了基础,但如果没有秦穆公嬴任好在春秋中期的奋发图强,将秦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几个档次,秦国最多也就像燕国那样打酱油,而嬴任好就是嬴政的第十九代祖宗。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由兄弟三人连续继承王位的奇观,一次是十六国时期的南凉,秃发乌孤传位弟利鹿孤,利鹿孤再传弟傉檀。一次就是秦德公传位儿子秦宣公,秦宣公传弟秦成公,秦成公传弟秦穆公嬴任好。而有史所载的秦国君主名字也是从嬴任好开始的。
嬴任好和秃发傉檀有一定的可比性,比如他们都是三兄弟中的老幺,能力都非常出众,在位时间在兄弟中最长,而且地盘都地处陕甘交界处。秃发傉檀是十六国时期不可多见的明君胚子,可惜生逢多难,一朝被袭,便成千古遗恨。
南凉亡国之所以如此迅速,关键在于周边政权太多,强枭辈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相比之下,嬴任好情况略好一些,周分封诸国八百,而在潼关以西立国的,只有秦国。即使再算上西边的犬戎,对秦国也构不成战略性威胁,毕竟这已经不是当年马踏镐京时的犬戎了。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与燕国极为相似,都处在中原文明区的边陲,属于“半夏半夷”,生存条件相对优越。燕国从周武王时就立国于此,但七百年来燕国始终默默无闻,直到燕昭王横空出世。按老子的话讲,就是“小国寡民”,自得其乐。
在春秋前期,秦国在诸侯国中并不显山露水,实力也不过二流,远不如齐、晋等大国。如果嬴任好向燕国那样“无为而治”,过自己的小日子,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问题是嬴任好不甘心做一个土财主,往远了说,他想做晋献公姬诡诸第二,往近了说,他想做齐桓公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