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曰:“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人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人哪,先要有高远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始终以美好的德行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这种美好的德行从哪里来呢?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仁爱之情,绝非外在的矫揉造作。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博古通今,知晓各种技艺。
志当存高远,“志”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任何人的成就,无不是从立志开始的。志之所向,无往不达,一个人能够树立坚定的志向,有志于远大的目标,固守高尚的品质德操,心存仁厚宽恕,并能够抵御物质欲望的诱惑,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具备多种技能智慧,自然能够有所成就。人生贵拙,拙守其志而不改变;恶于取巧,毋存投机心理;恒守其初,那么必然会有所成。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君子之行,拙守道德,心存仁厚;小人之智,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一个人的成功需具备才华、技能,性格的因素是关键。德行高远是首要的,智力只是从属的基本条件。才艺本于学,道德仁心本于质。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夫子说:“凡是那些能够自我约束又有自觉进取精神的人,我从没有不给予悉心指点教诲的。”
朱子曰:“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南怀瑾先生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教育问题
对于国民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几乎没有人有所怀疑。有人撰文称: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二是教育体制滞后;三是教育公平问题;四是教育乱收费;五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弱;六是民办教育的发展问题;七是应试教育“生命力顽强”;八是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
这是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而中国教育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不得不去深思。毋庸讳言,这是教育指导思想所致,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指导教育走向的高考制度本身的致命性误导。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古代先哲崇尚中庸,但是我们却总是矫枉过正。我们总是试图突破现行的框架,但是我们总也走不出既定的怪圈。同时,我们的教育还需面对一个新的尴尬:分数与钱。
诚然,单纯注重分数,或者单纯看重钱,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尤其钱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作用,使教育的长远发展受到伤害。对于未来,我们还一无所知,只是就流露出的苗头来分析,自会发现一些令我们忧心的端倪。谁又能拒绝那种灿烂的诱惑呢?
任何求取或给予都是需要付费的,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只是对于教育的目的应当明确,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还是为培养虚伪的贵族?是培养为国为民有用的人才,还是以教育为手段,聚敛钱财?教育的市场化与商业化,无形中剥夺了普通平民受教育的权利,是一种变相的教育歧视。现今风行的贵族学校,更将教育导入一种金钱的攀附之途。社会上各种文凭和学位的买卖行为,使教育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有真才实学者,无用武之地;无德能才艺者,却可以占据重要的职位,而且也有相应的身价——某种“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