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商场上,同行业之间经常为了竞争生存空间而相互较劲。而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常起于彼此相争。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着“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凡事不强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多余的纠纷了,这样也容易营造出双赢的良好局面。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远离俗世修炼正果的道理,就在经历世事之中,根本无须离群索居、与世隔绝;领悟心性的功夫,就在竭尽自己的心力之内,根本无须断绝一切欲念来使心寂然不动。
有些人认为俗世有太多的诱惑,所以修行必须与世隔绝,才能专心致志、修炼成正果。殊不知“大隐隐于市”,真正领悟心性的人,内心澄澈如镜,虽照见外在一切事物,但丝毫不受影响,而在经历世事中修得正果。
有一则故事,叙述一位和尚师父为了怕弟子犯色戒,所以经常对从未见过女人的弟子说“女人都像骷髅般可怕”。弟子对师父的话深信不疑,在他的印象里,“女人”就是极其丑陋、恐怖的代名词。直到有一天,弟子遇上了一个美丽如花的女子,他很好奇为什么这个人和自己所认识的其他人都不一样,后来弟子在得知那即是“女人”后,便喃喃自问道:“为什么她不像骷髅?”
就故事来说,和尚师父是为了断绝弟子可能会对女人产生的遐想,所以刻意丑化女性的形象。然而,这样真的对修行有帮助吗?如果弟子的心性还不坚定,可以让他凡心大动的又岂止是女人;反之,如果弟子已彻见心性,就算面对诸多诱惑也仍能保持寂然不动,根本无须刻意去断绝所有的欲念,不是吗?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能不受任何事物所迷惑而保留一片纯真,并非就能看空一切,执守于外在物相虽然不能得到真理,然而破除物相的迷惑也未必看清事物的本质,请问佛家要如何解释?身在世俗之中要有超俗的修养,舍命以逐物欲固然是一种痛苦,但断绝一切欲念也是一种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只能听凭自己的修为操持。
只有领悟真理,才能不再执着于外在的物相。但是一般人为了不执着于外在的物相,往往又坠入了虚无的偏空里,如此又违背了真理。所以,不论是偏于空或有,都是违背真理的偏见,都不能达到真理的高度。
对此,佛家所给的答案是“在世而出世”,要人在红尘中努力修身养性来领悟真理。这里不要去考究深奥的佛理,单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出世和入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绝对化,因此做事不要走极端,应在入世中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人。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不要和品行低劣的小人结仇,因为小人自有他的冤家对头;不要向品行高尚的君子献殷勤,因为正人君子本来就不会徇私情。
“多行不义必自毙。”对于那些猖狂的势利小人,我们不必理会。更何况“恶人自有恶人磨”,与小人结仇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同时说明你也高尚不到哪里去。而对于真正的君子,谄媚是取悦于他的最蠢的办法。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浮名和自身利益,你献上的赞美在他看来无关痛痒,并且反而会使他觉得你这样做是别有用心,进而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