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著名书院,或有四大书院之称,为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或有八大书院之称,即上述四书院外,再加石鼓、茅山、华林、雷塘书院。这些著名书院代表了宋初书院教育的最高水平,并且在宋初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省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南唐元年间(~)建学馆,置田产,始招学徒,并称庐山国学。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疏请朝廷赐国子监印本九经,得准,名称白鹿国庠,学徒已达数百人之多。从唐末至宋初任教于白鹿洞书院的学者多为名儒,如南唐李善道、朱弼,宋初的明起、刘涣、陈舜俞、陈瑾等,故其造就的学子也多出大才,吸引四方学者辐辏造访,门庭盈盛。
岳麓书院位于今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北宋开宝九年()知潭州朱洞建讲堂书斋共余间,初具规模。其后屡经扩建,又经朝廷赐书赐额,山长周式又于大中祥符九年()被任为国子监主簿、兼书院教授,故尔书院兼有半官半私的性质。
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县西北。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捐款在宋初名儒戚同文故居处扩建而成。此后朝廷委官赐田,逐步纳入官学的范围,并一度称名南都府学。仁宗天圣年间,范仲淹主持南都府学教席,吸引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子,为北宋教育的兴盛和庆历兴学做出了特殊贡献。
嵩阳书院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后周始建,北宋至道二年(),朝廷赐“太室书院”额和监本九经。景祜二年()重修,更名为嵩阳书院,朝廷赐田一顷供膳。此书院初建时影响虽大,但以后渐趋无闻。
石鼓书院位于今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迥雁峰下。唐时本为道观,北宋至道三年()建为书院,仁宗景二年()赐书院匾额及学田,得朝廷赞助而趋于兴盛。
位于浙江江宁的茅山书院、江西奉新的华林书院、江西安义的雷塘书院,在宋初的书院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办学风格也颇具特色。如华林、雷塘书院即是一种家族式的学塾,与前述白鹿洞、应天府诸多官方色彩颇浓的书院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华林书院的宗旨即是胡氏家族聚居,数代承传经史、诗书、礼仪,进而累代博取功名。故徐铉《华林胡氏书院记》称其“祖孙一德,洙泗同风”。宋初胡氏一家中进士者竟达人之多,并有位至宰相的高官。因此吸引了一批来自远方各地的学者。书院筑室百区,聚书卷,肄业者常数百人之多,岁时讨论,讲席无绝,一派兴旺活跃的景象。
从上述几个著名书院的地域分布来看,宋初书院教育普及范围较为广泛,但影响较大、数量较多的书院仍主要集中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的周围和江西、湖南一带。集中于东京周围的书院如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官学色彩较浓,反映了这类书院在宋初的兴起,与朝廷的关联较为深厚。集中于江西一带的书院如华林书院、雷塘书院、浔阳陈氏东佳书堂,则显示了唐末五代至宋初深厚的家族文化渊源。
北宋景、庆历以后,至北宋末年,随着朝廷历次大规模兴学,官办的州县学校渐起,书院沦入沉寂,达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