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进士有三个等级,即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通常叫作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一甲三人不用朝考,直接进翰林院,状元授职修撰,榜眼、探花授职编修。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参加朝考,优秀者选进翰林院充当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予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再学习三年,三年满后分别授予编修、检讨等职。
曾氏当年中的是三甲,按制度应为同进士出身。同者,等同也,有点类似后来的“相当于”的意思,比如相当于大学毕业,相当于副厅级等等。若从字面上严究起来,“同进士”实际上不是“进士”,所以当时列入三甲的人是颇为忌讳别人称他为“同进士”的。有一个传说,也不知是真是假。
曾氏幕府中有两个后进来的年轻幕僚,有一天闲聊时以对对联来互相炫耀才学。甲说“如夫人”,乙对“同进士”。甲再说“如夫人洗脚”,乙再对“同进士出身”。甲又说“看如夫人洗脚”,乙又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隔壁房间有人怒吼:“胡说八道!”两个幕僚过去一看,原来是总督大人。只见总督黑着脸瞪了他们一眼,两人吓得赶紧溜出。在门外遇到一个资格老的幕僚,两个年轻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这个老幕僚听后顿足道:“你们赶快卷铺盖走吧!”年轻幕僚惊问:“为什么?”老幕僚说:“你们闯大祸了,总督大人正是赐同进士出身!”这两个年轻幕僚立时脸都白了,急忙收拾行李一走了之。
曾府里的老少爷们显然缺乏朝廷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将大爷的“同进士出身”制成“进士及第”的匾,一向拘于制度的大爷当然认为不妥了。
曾氏的母亲死于咸丰二年六月,到咸丰四年九月,他的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的丧期已守满,按规定可以起复候补官职。信中说的“补兵部右侍郎缺”,即朝廷正式给了他一个兵部侍郎的官。曾氏道光二十九年便做了礼部侍郎,六年过后依旧只是一个侍郎,并未迁升。
谕纪鸿(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评点: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这封信文字虽短,然内容丰富,情意真挚,用语浅直,倾注了曾氏疼子爱子的一片慈父之心。笔者以为,此信可称得上曾氏上千封家信中最堪铭记传颂的一篇。
曾氏的小儿子纪鸿此时年方九岁。曾氏在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直到三十八岁才生纪鸿,对这个儿子他自然极为疼爱。
曾氏以一种较为少有的温婉语气,给九岁小儿子单独写了这样一封信,谆谆告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气息,保持寒素家风;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以此培养勤奋的习惯。曾氏希望儿子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因为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并以举止端庄、不说妄语作为培养德行的基础。
曾氏此信的特点是不仅讲明道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极平易简单的,不难做到,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君子”靠拢。
以极具操作性的简易行为去实现崇高远大的目标,曾氏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此信里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