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进士有三个等级即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通常叫作状元、榜
原来,进士有三个等级,即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通常叫作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一甲三人不用朝考,直接进翰林院,状元授职修撰,榜眼、探花授职编修。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参加朝考,优秀者选进翰林院充当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予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再学习三年,三年满后分别授予编修、检讨等职。
曾氏当年中的是三甲,按制度应为同进士出身。同者,等同也,有点类似后来的“相当于”的意思,比如相当于大学毕业,相当于副厅级等等。若从字面上严究起来,“同进士”实际上不是“进士”,所以当时列入三甲的人是颇为忌讳别人称他为“同进士”的。有一个传说,也不知是真是假。
曾氏幕府中有两个后进来的年轻幕僚,有一天闲聊时以对对联来互相炫耀才学。甲说“如夫人”,乙对“同进士”。甲再说“如夫人洗脚”,乙再对“同进士出身”。甲又说“看如夫人洗脚”,乙又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隔壁房间有人怒吼:“胡说八道!”两个幕僚过去一看,原来是总督大人。只见总督黑着脸瞪了他们一眼,两人吓得赶紧溜出。在门外遇到一个资格老的幕僚,两个年轻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这个老幕僚听后顿足道:“你们赶快卷铺盖走吧!”年轻幕僚惊问:“为什么?”老幕僚说:“你们闯大祸了,总督大人正是赐同进士出身!”这两个年轻幕僚立时脸都白了,急忙收拾行李一走了之。
曾府里的老少爷们显然缺乏朝廷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将大爷的“同进士出身”制成“进士及第”的匾,一向拘于制度的大爷当然认为不妥了。
曾氏的母亲死于咸丰二年六月,到咸丰四年九月,他的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的丧期已守满,按规定可以起复候补官职。信中说的“补兵部右侍郎缺”,即朝廷正式给了他一个兵部侍郎的官。曾氏道光二十九年便做了礼部侍郎,六年过后依旧只是一个侍郎,并未迁升。
谕纪鸿(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评点: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这封信文字虽短,然内容丰富,情意真挚,用语浅直,倾注了曾氏疼子爱子的一片慈父之心。笔者以为,此信可称得上曾氏上千封家信中最堪铭记传颂的一篇。
曾氏的小儿子纪鸿此时年方九岁。曾氏在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直到三十八岁才生纪鸿,对这个儿子他自然极为疼爱。
曾氏以一种较为少有的温婉语气,给九岁小儿子单独写了这样一封信,谆谆告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气息,保持寒素家风;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以此培养勤奋的习惯。曾氏希望儿子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因为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并以举止端庄、不说妄语作为培养德行的基础。
曾氏此信的特点是不仅讲明道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极平易简单的,不难做到,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君子”靠拢。
以极具操作性的简易行为去实现崇高远大的目标,曾氏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此信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 识别有毒的食品包装袋[图]
- 从放牛娃到经学大师廖平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图]
- 半入赎华元的车马只有一半送入郑国告而入指讲明情况、报明身份叔[图]
- 跳梁又写作“跳踉”“跳浪”跳跃腾跳 辟同“避”躲避[图]
- 【注释】,策鞭马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是鞭策、驾驭之意【点评】,[图]
- 今如果抗刭(jǐnɡ)杀头季世末世匡正曩(nǎnɡ)从前淮阴[图]
- 赞拜古代臣子朝拜时司仪官要高声呼叫朝拜者的姓名称赞拜趋小步快[图]
- 班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书写本篇内容全面文字简约是反映汉武帝及[图]
- 解散指撤退如风雨形容四处散去倍同“背”背向泰山表示越过泰山向[图]
-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首“履”字为卦名卦象兑下乾上履践也咥噬[图]